关于C2B模式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怎样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 一切都必须回到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后,大规模生产在发达国家就已经疲态尽现,21世纪的中国也已如此。消费者在海量商品中苦苦找寻,生产商则为库存积压而备感困扰。库存、牛鞭效应、过度营销、消费者的抱怨??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在很多行业都已成为常态。 大规模定制的局限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定制在发达国家出现。然而它同样面临着诸多难题。无论是发现和确认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消费者在定制过程中展开持续互动,还是实现成本、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平衡,凡此种种都让管理者深感头痛。而消费者限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与企业互动渠道的不便,同样难以快速、便捷、深入地参与到定制过程中去。想想看,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横亘着错综复杂的批发商、零售商,信号在层层传递中不断被扭曲和衰减。那么借助于市场调查又将怎样呢?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在进行了约20万次口感测试后推出的新产品,最终却被消费者拒绝。因此市场调查也只是产消互动的一种非常抽象和间接的途径。消费者需求、调研数据、企业决策三者之间的差距往往非常大。 就明星企业来看,无论是以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还是以戴尔电脑为代表的大规模定制,即使它们比大规模生产更加贴近消费者,也都还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终极模式。戴尔电脑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曾被认为是近百年来最接近亨利?福特的人,但戴尔实际上只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模块化、菜单式的有限选择,而且也仍然倾向于让消费者去适应企业既有的供应链——换句话说,如果说香港利丰做到了为企业类客户提供一条定制化的供应链,那么戴尔还无法为每一位消费类客户去组织一条个性化的供应链。在高度分散化的个人市场上,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也只是一种终局想象。这一略显苛刻的评价只是想说明一点: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任何企业都很难真正满足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C2B满足个性化需求 直到21世纪,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和云计算,才终于为个性化需求打造出了一个展现、聚合和实现的巨大商业平台。很长时间以来互不满意,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产消双方,才终于开始试着去彼此欣赏。这就是C2B模式诞生的基本背景! 到了今天,在微观领域,以淘宝和众多诞生于互联网的新型创业企业为代表,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企业正在快速地向C2B模式演进。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当这一模式真正成型,并充分释放其能量的时候,那些今天还在犹豫是否要尝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或仅仅试图把零售这一个环节搬到互联网上的垂直B2C们,可能将被彻底颠覆。而从宏观来看,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经济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拥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它们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渐上升。这是C2B模式壮大的过程,是信息经济逐步扎根成长的过程,也是未来几十年里最大的机会所在。 这是商业领域的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与梦想家,一波又一波地“出海”,努力探索未知的商业新大陆。这期间,构成商业旧大陆的那些曾经坚实无比的板块慢慢消融,进而四分五裂。一些新的商业元素,则按照新的规则开始拼合,逐步形成商业新大陆的雏形。C2B模式的实践者,无疑正是新大陆的第一批探索者。今天的管理者如果对这一历史性的商业大变革缺乏深切的认知,那么他们所犯的将不仅仅是一时的错误,而是会让企业失去未来。对这轮商业变革的理解深度、反应速度、行动力度,将最终决定所有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