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不惧逆水行舟
2016-08-22

        随着G20杭州峰会日益临近,中国外贸的形势、政策乃至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人士指出,世界经济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附加值仍有待提高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当前中国外贸的下行压力。但是,在中国自身经济韧性强大以及培育新比较优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外贸不惧“逆水行舟”,未来仍有望继 续“逆势而上”。


        逆境之中份额增长

        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正遭遇的外部逆境随处可见。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G20 成员共采取1583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迄今仅取消了1/4,而美国更是在2015年就采取了90项贸易保护措施,平均每4天推出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 抬头阻碍了全球贸易增长。”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说。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今年1—7月进出口13.21万亿元,尽管同比下降3%,但出口的累计降幅却已连续5个月收窄。同时,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且进口花销进一步减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分析指出,中国出口下降明显低于全球外贸下降的速度,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还在增长。他表示,中国外贸从 结构上看有不少亮点,比如:一般贸易下降的幅度很小;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在快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保持了良好增长 势头等。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外贸的结构在不断优化,也体现出中国比较优势转换的结果。


        解决难题组合“出拳”

        那么,中国有哪些“稳外贸”措施来破解“逆水行舟”难题呢? 近年来中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清理规范出口环节收费项目、提高通关无纸化比例、简化跨境贸易和投资 人民币结算流程、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等。

        中国的加工贸易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逐渐弱化,一些企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劳动成本较低的国 家。对此,中国提出促进中西部地区不同省份形成不同的产业链,不是去拼加工贸易环节的成本优势,而是去争创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最终以配套服务的完善来 促进加工贸易向上游和下游的转移和回归。


        转型升级重塑优势

        在眼前稳外贸的同时,要看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意义,即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靠低成本转向靠技术、靠品牌、靠服务、靠渠道,最终将竞争优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而这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专家普遍认为,尽管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外贸短期内难以有较大起色,但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并不惧怕“逆水行舟”。外贸稳定发展需要有扎实的改革推动,预计中国外贸将在探底的过程中企稳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仍有望实现每年2%—3 %的顺差。

        实际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态势中不乏窥测外贸走势的信号。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 报告》显示,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首次成为该指数发布以来首个跻身25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国家。而就在该报告出炉的数天前,美国《纽约 时报》亦报道称:“中国的科技行业,尤其是移动业务,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一些西方科技公司,甚至包括某些巨头,正从中国企业那里寻求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