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和所有企业的事业生命线。
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无视法律,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获取非法利益。近期,宁波海关连续查获3起骗取出口退税案件,涉嫌骗取出口退税款2900余万元,骗税手段日益隐蔽。
常识科普
出口退税是指对货物在出口前实际承担的税收负担,按规定的出口退税率计算后予以退还,出口货物价值越高,获取的出口退税金额就越大。
剑走偏锋,冷门产品高报出口额
不法企业盯住出口退税政策的特点,以冷门产品为目标货物高报出口额,企图逃避海关对商品价格的审查。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间,大连某船舶设备公司向海关申报出口雷达电源6票,申报价格合计1100余万元。此类产品在宁波口岸进出口记录较少,宁波海关通过比对大量同类产品价格信息,核查相关增值税发票票源信息,最终确认涉案公司涉嫌虚开雷达电源的增值税发票,实际货物价值仅100余万元,仅为申报出口额的十分之一。
以次充好,废布条变身“纯棉布料”
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间,江苏某服装公司向海关申报出口100%纯棉布116票,申报单价每米约1.4至1.8美元,累计出口金额达人民币1.46亿元。经海关核查,发现实际货物为包装简陋、做工粗劣的废布条,实际价值远远低于申报价格。
偷梁换柱,化纤布成为“农产品”
化纤制品的出口退税链条较为完整,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难度较高,不法分子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可由农业生产者自行开具的便利,将化纤布伪报为棉布,用虚开的棉布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经查, 2016年5月至2016年8月间,上饶某服饰公司在出口时,将涤纶布伪报为棉布以高报价格,出口金额合计人民币1300余万元。由于涤纶布和棉布单凭肉眼观察难以区分,但两者价格相差十余倍,不法分子利用不同商品价格间的巨大差额,累计骗取出口退税款220余万元。
目前,上述3起案件均已由地方公安立案侦查,海关缉私部门将会同国税相关部门,继续配合公安机关侦查,进一步加强对出口骗退税行为的打击,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