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想知道—— 跨境出口电商如何做好产品和品牌运营(上) []
2015-09-27

 在电商圈,曾经有一个关于品牌的争论,是先有销量再有品牌,还是先树立品牌再形成销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少品牌在这波红利中赚足了眼球,成功获得了巨大曝光,并狠捞一笔。

   于是,有人提出,这是一个重营销的时代,把品牌曝光出去,销量自然不愁。但是这些所谓品牌,多数都如过眼云烟,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线,能留下都是产品和服务过硬,并在持续的曝光中积累了强大用户口碑的品牌。


  

  

    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先有销量再有品牌,还是先打品牌再形成销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产品和服务能让用户持续认可。

  出口电商经历了近几年发展,行业火热,人才积累也到了一定程度,却鲜见知名品牌的诞生。特别是以亚马逊、ebaywish为主的平台中国卖家,做的几乎都是倒货模式,随着越来越多卖家的加入,产品的相似性导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转型的方向在哪里?想要占据长久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保障持续的定价权和合理利润,唯有升级产品、升级营销、最终升级品牌,才能解决。



  

    一、升级产品

  产品本地化。目前国内的出口电商模式多为抱着凑合的心理采购市场货,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喜欢的产品,同样也会受到海外朋友的喜爱。很难想象阿拉伯的卖家把他们的日常服饰卖给中国人,这些大白袍的销量会是多么得惨淡。同样的道理,中国人把产品售往海外,首先就需要审视产品的本地化属性,包括是否符合目标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和消费心理等。

产品抓痛点。如果你的产品已经做到了本地化,符合了目标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和消费心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产品在功能上解决他们的痛点,做到人无我有,把微创新做到极致。解决实际需求和高品质的产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待。




产品做不同。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就了工业产品的高性价比。随着东南亚更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崛起,中国制造的优势在逐步削落,唯有创新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出口电商现状是,每家的货都差不多,多数商家在价格战中夹缝求生。无论是产品本地化还是不断挖掘用户痛点,在产品中和别人做出不同,才能真正在竞争中拉开差距,活得更久。